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这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股票投资如何加杠杆,也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征程上推进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
8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刘先生,76岁,就诊前卧床休息时突然出现胸闷喘憋,且伴有大汗,自觉心慌持续无法缓解,于是急忙让家人将自己送往医院急诊。
急诊医生为其检查时发现其神志清楚,但精神欠佳,完善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V1-4ST段抬高≥0.3mv,初步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建议入院治疗。
入院后,医生为其完善肌钙蛋白、血清酶学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其数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医生与刘先生及其家属沟通后,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以及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刘先生及家属表示同意。
经过治疗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血管狭窄<20%;住院1周后,再次检查肌钙蛋白、血清酶检查,其结果均回落至正常范围内,住院期间刘先生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自觉胸闷憋喘、大汗、心慌等症状得到了缓解,医生批准出院疗养。
医生提醒,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使相应的心肌出现缺血性坏死,多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的完全阻塞所致。
患者可出现乏力、憋喘、心悸、心前区疼痛等前驱症状,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存在发热情况。
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后果,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排汗,是人体调节体温、排除废物的一种重要生理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排汗量受到环境温度、运动强度、情绪变化等多种因素的调节,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适当地排汗有利于人体的健康,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发生改变,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前兆,如心血管疾病,要引起重视。
01
汗血同源:在内为血,在外为汗
李时珍认为:“汗出于心,在内为血,在外为汗”。就是说,汗为心之液,而心主血,所以汗血同源。
一个人如果出汗过多,不仅会耗气,还会伤及津液而损及心血。民间也常把“血”和“汗”联系在一起,比如辛苦钱叫“血汗钱”。
这也说明,汗液和血液属于同类东西,都包含着人的精神元气,应当有所禁忌,否则人体就会亏损,容易出现精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易感冒、失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因此,可千万别小看了自己出的汗。
02
血管出问题,排汗可能会有3大异常
01排汗不均匀
人体各部位的排汗量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血管疾病的影响下,这种规律性可能会被打破。
如身体一侧出汗,一侧没汗(左侧或右侧出汗,也可能是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俗称“半身汗”“偏汗”,这种情况多与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营卫不周等因素有关。
当患者存在气血不通、气血循环障碍时,其气血无法均匀全面布散到全身有关,就可能会造成身体右半边出汗左半边不出汗的现象。
若老人突然出现半身汗的情况,应提高警惕,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02夜间盗汗
夜间盗汗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一种信号,暗示着心血管系统存在问题或正在承受压力。
多项研究表明,晚上睡觉盗汗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盗汗可能会导致水分流失、电解质紊乱和心血管系统的紊乱,从而对血压产生影响。
另外,晚上睡觉盗汗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发现,经常出现晚上睡觉盗汗的人更容易发展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衰等心脏疾病。
当心脏供血不足或血管功能下降时,身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出现紊乱,导致夜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从而引发盗汗。
如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急性发作、心血管衰竭等疾病,都是由于心脏的功能出现异常所导致的,同时也会引起盗汗。
还有部分患者由于情志不舒、寒邪入侵等原因,导致体内的气血运行受阻,出现凌晨盗汗、皮肿、唇舌暗紫等情况。
此外,如果夜间经常出现盗汗的情况,还应警惕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肺结核、骨髓炎等疾病,这些患者也容易出现夜间盗汗的症状。
因此,如果出现夜间盗汗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03突然间大汗淋漓
在剧烈运动后,满头大汗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没有运动,处于静息状态时,依然大汗淋漓,这可能是心血管系统病变的信号,需警惕心脏病、高血压等。
心脏病患者出汗与患者存在交感神经兴奋有关系,如心绞痛发作或心梗发作时,会引起出汗,且伴随胸骨后压榨性、闷胀样、窒息性疼痛。
如果是心绞痛,一般胸闷、胸痛,伴发有出汗,持续数分钟,患者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可逐渐缓解;如果是心肌梗死,多表现为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如果是心力衰竭,发作时会有明显的喘憋症状,同时还可伴有大汗淋漓的症状。
大汗淋漓特别是冷汗,会使血容量下降,加重病情,因此心脏病患者若伴有不明原因的出汗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辅助检查明确原因。
03
如何保养血管?这6点要做好
1. 控制饮食
饮食宜清淡,少油少盐,避免进食油腻、重口味及腌制食品,如猪蹄、烧烤、咸菜等,防止血脂、血压升高,平时应多进食新鲜蔬果,富含维生素C、E及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菠菜、洋葱、空心菜、海带、苹果、猕猴桃等,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清除血管内的垃圾。
另外,还应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包括戒烟、限酒,避免熬夜等,平时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做到劳逸结合。
保持情绪稳定,因为情绪波动过大易导致血压升高,会增加血管负担。
3. 运动锻炼
坚持运动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管堵塞,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控制体重
保持适宜的体重对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过重会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风险,而过轻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心血管功能。
5. 定期体检
每年定期体检,观察血脂、血糖和血压指标,以及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如果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治疗。
6. 药物治疗
对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高血脂患者可应用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非诺贝特等降血脂药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患者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可使用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制血压。